童力群简历
1958.9——1964.7。 黄冈县团风小学学生。
1964.9——1968.11。 黄冈县团风中学学生。
1968.12——1971.10。 黄冈县大崎公社知青。
1971.11——1975.12。 武汉钢铁公司动力部工人。
1976.元——1978.元。 黄冈县金锣港排灌站工人。
1978.2——1982.元。 湖北大学中文系学生。
1982.2——1983.3。 黄冈县广播局编辑。
1983.2——1987.6。 黄冈县禹王城区办公室副主任。
1987.7——1993.5。 黄冈市商校教师。
1993.6——现在。 鄂州大学教师、学报编辑、校报编辑
( 1997年——1999年,任学报编辑。
1999年——2003年春,任校报编辑。)
历经坎坷走上红学之路
一
1951年 9月 10日,我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地区黄冈县的团风镇。(今为黄冈市团风县。黄冈县一分为二。团风已成县城。)父母的人生都坎坷。六十年代时,父亲是中学教师,母亲是中学的图书管理员。
1964年 9月,我到团风中学念书。从高小到初中,我的语文成绩一直拔尖。在志气方面,我有点早熟,已想到将来起码要上武汉大学。没料到一场“文化大革命”,彻底毁了我的美梦。
1968年 12月,我作为城镇知识青年下乡,到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区当农民。1971 年10 月,被招到武钢当工人。1976年元月,对调回县,到一个只有九人的排灌站当工人。当时做梦也没想到还有读大学的机会。
1977年,我考上了武汉师范学院(今湖北大学)中文系。我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时间。大二上学期,我开始研究《红楼梦》,并定位于大观园。研究入神时,曾逃课一个月,躲在校图书馆里查阅资料。大三上学期的一天,我心血来潮:“我有的是时间,到时候交两份毕业论文又何妨?”到大四下学期,我真的交了两份毕业论文,一是《贾府示意图说》,一是《张孝祥年谱考略》,都有三万多字。恩师张国光先生、李悔吾先生、王陆才先生审阅后,皆赞赏,将这两篇论文都评了 90分。
二
从1979年春季起,我研究开始大观园。
1981年暑假,我带着《贾府示意图说》到北京来投稿,先后走访了文化部红楼梦研究所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,向专家们请教。秋季,我收到著名红学家、文化部红楼梦研究所顾平旦教授的来信,信中的一句“像你这样有想法的大学生实不多见,要坚持下去,一定会有出息。”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。我永志难忘顾先生的教诲!
毕业分配时,由于种种阴错阳差,湖北省农垦厅办公室科员职位与共青团黄冈地委科员职位,先后迅速的与我擦肩而过,最后(1982年3月),我来到黄冈县广播局当编辑。
我刚刚到广播局时,向县委书记杨祖炎同志写了一封信,建议按照《红楼梦》描写的建筑布局,在黄州的长江沿岸一带兴建我国第一个大观园。杨书记很快回了信,一方面赞扬我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,一方面说明目前有困难,其语气非常热情、诚恳。有些年轻的同志出于好奇,一定要看杨书记的这封回信,又向我询问一番。接着,他们将此事传播开来。没过多久,谣言传到我的耳里,一些干部说我是“书呆子”。
1982年仲春,我来到黄冈师专(今黄冈师院)投稿,学报总编饶学刚先生热情接待了我。过不久,《黄冈师专学报》第 2期发表了我的《贾府示意图说》。(上海图书馆的索引书里有这一条。)
后来,我接连当了公社干部、区公所干部和地区商校教师。
无论工作怎样变动,我都坚持研究大观园。
对于戴志昂、徐恭时、葛真、曾保泉等专家的研究成果,我反复琢磨,取众之长而融会之。给我启发最大的,是徐恭时教授。
顾平旦教授主编的〈大观园〉,使我获益匪浅。
1993年6月,我来到鄂州大学当教师。
1995年冬,武汉红楼梦学会在汉川召开研讨会(全省性的,因为湖北省没有省红楼梦学会——至今仍没有。)在会上,我倡议兴建“华中大观园”。会长、我的恩师张国光教授大力支持我。#p# 我的三舅、武汉市新洲区仓埠高中的高级教师李振华先生,是新洲区的政协委员,亦参加了汉川研讨会。他说动了新洲区的政协主席和区政府的有关官员,于是,他们一致设想在新洲区的道观河风景区的附近兴建“华中大观园”。1995年,张国光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系的张良皋教授,在新洲区的几位先生的陪同下,特地考察了道观河风景区一带。可能困难过大,后来就不了了之。
1997年,我写信给鄂州市市委书记陈训秋,建议在鄂州市兴建“四大名著风景区”(包含大观园)。有一天,市旅游局局长及办公室主任突然到学校来找我。交谈了一番后,局长说困难过大。此事也就不了了之。
1998年,有位学生家长是鄂州市长港农场的干部。于是,我向他说了兴建大观园之事。有一天,该场场长(是位女同志)派三位干部到我家。交谈了一番。可能困难过大,后来就不了了之。
1998年,我将《贾府示意图说》和《贾府示意图》修改成功。当时,各学报对考证类论文的把关已日趋严格,更何况我仍是一介无名小卒。于是,我向学兄、黄冈师院的贺亚先副教授(前几年已荣升教授)求援。暑假里,贺兄整整花了一个月认真仔细的审阅我的图与文,来电话说:“图成立,文亦成立。不过,文气呆板,不合潮流,需要润色。”于是,学友合作,以两人名义投稿。
三
《黄冈师范学院学报》2000年第4期发表了《重绘贾府示意图说》。
2002年春,我将《重绘贾府示意图说》加以修改,定名为《重绘贾府示意图简说》,向《中国当代思想宝库》编辑委员会投稿。8月,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《中国当代思想宝库》,该书中有我的《重绘贾府示意图简说》。《中国当代思想宝库》编辑委员会给我评了一等奖(最高奖)。
除以上列举以外,我对大观园的研究还有一些方面。例如,我提出“六种大观园”之说,其中包含“南京内城是大观园的根本原型”之说,“花塘村是大观园的意念原型” 之说,“圆明园是大观园的现实原型”之说。
直至现在,我对大观园的研究仍没有停歇。
从1979年春季算起,到现在(2005年),我研究大观园已经 26年了。
星移斗转,“兴建大观园之事”已经快成香饽饽了。2001年 9月的一天,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,说请我到他家乡去旅游。来电话者是河北省保定市的王金榜先生,原来是工程师,现在是公司经理。他说请我去磋商构想“兴建大观园之事”。于是,约定 2002年暑假我到保定去。然而,后来我顾虑到保定缺水,而“大观园风景区”是不能缺水的,我就没去了。
2002年,我应某编书单位之邀写了个“简历”。全文如下:
有梁鸿之贫,无贾谊之。户称“半边”,持续至今,使我以月当年,体味时间之慢。腹有良谋,难吐一策,令我专心学术,叹息光阴之速。春色满园,红杏何虑?秋光溢宇,枫叶自效。廿六求学,沉醉于红楼;五二提笔,奔走于大观。贾府图说,廿载两表;赤壁探址,五年三文。《孔雀东南飞》,详考其时空。《农亩千元租》,略述其概要。黛玉之父,原型或源于景县;宝玉之姊,模特或溺于德州。号称新考证派,宣传“六贤”、“三曹”;自谓承上启下,力破自传之说。万般渐远,唯操一心——江宁大观园,何日建成?去年八月,亲赴江宁,花塘山水,令人吃惊——与文同名,与图同形。两座荒山,可供削平;贾府基座,气势夺魂。倡议一出,记者皆惊。奇闻上网,天下齐闻。半步未迈,莫醉虚名。沉思默想,梦中有梦。天上人间,华夏之功。贾府之大,仅次于故宫;八百余亩,独屹于华东。七大要点,规定尺度。贴近原著,精确构图。芳园筑向,南京之西,诸景皆备,举世惊喜。推敲慎重,方位莫松。潇湘在西,怡红在东。名著重拍(中央电视台准备重拍电视连续剧《红楼梦》),应上工程(兴建江宁大观园)。招商未启,我心如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