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民族大学校徽
校徽外形呈圆形,象征着我院谋求发展进步,不断追求圆满,全体师生团结一致、开创未来的进取精神。
古香古色的广西民族大学 校门
广西民族大学-来自1952年
广西民族大学 校徽图文版
校训:厚德博学、和而不同
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7531 人,其中研究生 1006 人、本科生 12866 人、专科生 1823 人、预科生 1070 人,留学生 553 人。在校教职工 1193 人,专任教师 723 人,其中正高 119 人,副高 250 人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 280 人,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52.1% 。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、学者。 学校位于广西南宁市风景秀丽的相思湖畔,分东、西两个校区,总面积 132.2 万平方米( 1983 亩),其中东校区建筑面积 377154 平方米,绿化覆盖率 58.14% ,2006 年 3 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 “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” 。
广西民族大学原为中央民族学院(今中央民族大学)广西分院,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,1958年改名为广西民族学院,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。是国家民委和广西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,是国家“小211工程”院校,也是广西重点大学。
校训“厚德博学,和而不同”释义
“厚德博学”是大学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。“厚德”出自《易经·坤卦》: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 “厚德”即宽厚仁爱的心性与品德之义。“博学”出自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子夏曰: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说的是做学问之道。从寡学到博学,要“学而时习之”(孔子),“学不可以已”(孟子),“乐学、好问、勤思、明辨”,更新知识,加深学养,先博后渊。大凡品德高尚者,都具有高深学养;而学识渊博者,都注重对德的修养。“厚德博学”,是我们每个人追求自身境界提高、丰富充实生命的修养之道,也是大学服务社会、推动社会进步之途。要求我们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结合起来,树立良好的做人的德行标准,具有舍小我顾大我的雍容大度,清贫饱学而胸怀天下,淡泊名利而志存高远,意志坚定而毅力超群,“穷而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”。要忠诚于自己的信仰,执着于所从事的事业,诚以修身,信以立世,厚己德以厚社会之德;要继承和丰富优秀的知识文化,兼收并蓄、博采众长,博己学以博社会之学。
“和而不同” 是大学的活力所在,包含求真、开放、公正、自由、包容、创新之意。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。“和”是和谐、协调之意,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。“同”是相同、同一之意,体现的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。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。多样性的统一,能使这个共同体丰富、发展并生成新事物,生生不息;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,则不能产生任何新事物,趋于衰亡。“和”是万物生长发展的根据,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。追求天人和谐、人际和谐、身心和谐,表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、博大宽厚的和合思想和哲学智慧。我们追求“和而不同”,既要求学校内部体系包括组织系统、制度系统、文化系统、学术系统的和而不同,又要求学科间的和而不同,学术观点的和而不同,高校间的和而不同,乃至人际间、国家间、天人间的和而不同。实现“和而不同”的境界,就是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中,不同民族、不同方面、不同要素相互依存,相互影响,相异结合,相异相长;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,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,和谐以共生共长,不同以相辅相成。在民族大学里,各民族师生一同学习生活,多种文化互动融合,相互间互助互谅,互利互惠;和衷共济,兼容并蓄;多元互动,奋发有为。从而推动学校形成讲和谐,顾大局,倡创新的生动局面,推动民族的团结、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。
“厚德博学,和而不同”是不可分割、互为作用的整体,其要素完整结合起来,体现我们所追求的精神风貌,是学校办学理念、办学特色的核心反映,是对长期积淀而汇聚形成的广西民族大学精神的凝炼。忠诚于党的民族教育事业,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坚定信念;一心向学,注重实践,勇于创新,坚忍不拔的品格;和而不同,广纳百川,面向世界,兼收并蓄的胸怀;民族平等,团结立校,民主宽容,追求和谐的气度;与时俱进,求真务实,抢抓机遇,科学发展的涵养;脚踏实地,敬业负责,艰苦奋斗,无私奉献的风范。这一切都是“厚德博学,和而不同”的体现,既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,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。我们要秉持学校精神,传扬民族优秀文化,把这一核心价值贯穿到学校组织、制度、治学、育人各个环节,落实到学科建设、专业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活动等各个方面,建立厚德博学的坚实根基,营造和而不同的良好氛围,顾国家民族之大义,成至真至善之伟业。